數字經濟騰飛|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路徑和保障
作者:運營部
發布時間:2022-03-02 16:21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壯大實體經濟,發展數字經濟,激活數據潛能。”因此,發展數字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機遇,應切實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
一、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發展趨勢
2021年12日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指出: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數字化創新引領發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顯增強,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取得顯著成效,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我國數字經濟競爭力和影響力穩步提升。
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較上年增加3.3萬億元,數字經濟在GDP中的比重提升至38.6%。我國數字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
在新發展階段,我國需要將數字經濟作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力量、新空間、新增長點。數字經濟是面向未來、面向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經濟形態的關鍵力量,我們需要以更廣的視野、更高的站位,塑造數字經濟的健康生態,牽引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為: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
實體經濟是指人通過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創造財富的經濟,是物質、精神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筑業、文化教育產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實體經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戰略支撐。發達的實體經濟是社會長治久安的可靠保證。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重點在制造業,難點也在制造業。全球制造業正處于轉換發展理念、調整失衡結構、重構競爭優勢的關鍵節點。制造業發展的趨勢是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產業數字化,集中發力高端制造領域,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軟件定義、數據驅動、平臺支撐、服務增值、智能主導的特征日趨明顯。
企業數字化轉型是建立在其信息系統轉換、升級基礎上, 進一步觸及其核心業務,對其業務活動、流程、業務模式、IT和員工能力的方方面面進行重新設計和調整,以新建一種為滿足客戶需求、開放、充分利用外部數據的數字化系統,是利用數字化技術及能力新建一個富有活力的數字化商業模式。數字化轉型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答慢了、答錯了,都等于落伍了。
我國“十四五”發展期間,數字化轉型將會是席卷各個領域、各個角落。2020年5月,國家發改委發布《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倡議;2020年9月,國務院國資委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通知》;2022年1月,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政府相關部門正積極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
二、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路徑
數字經濟發展應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數字技術向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各領域廣泛深入滲透,推進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融合創新。
1.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應以滿足需求作為出發點。在數字化時代,企業應從數據理解客戶痛點,提高獲取和利用數據的能力,通過數據人工智能的收集、分析和判斷,聯接和預測客戶的需求,快速滿足客戶需求。數據充分流動降低復雜經濟系統不確定性,圍繞數據進行的一系列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的優化和重組,不斷催生出新組織、新業態、新模式。強化數字化思維,提升員工數字技能和數據管理能力,全面系統推動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加工、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業務數字化轉型。大型企業應打造一體化的數字平臺,全面整合企業內部信息系統,強化全流程數據貫通,加快全價值鏈業務協同,形成數據驅動的智能決策能力,提升企業整體運行效率和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效率。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各領域的深度融合所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升以及生產模式的改變,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企業應充分發揮數據作用,發展工業互聯網、用好人工智能,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釋放大規模“數字紅利”。
2.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應以降低成本作為主要抓手。廣大消費者需要的產品可獲得性正在不斷提升,但不可忽視的是,在傳統生產經營模式和技術條件下,企業面臨的成本高、效率低、服務不均衡、商業不可持續等全球共性的難題依然無法得到很好的解決,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障礙。企業應利用數字技術實施由外向內的商業模式,對現行的生產經營過程和業務進行系統性、徹底的重新構建和優化,重新設計整體業務流程,包括精簡程序、壓縮控制、開發自動化流程,用數字技術提升生產經營和服務能力。企業應充分挖掘、分析、利用數據,穿透供產銷系統,減少中間環節,為客戶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和服務。企業應利用數字技術解決用工難用工貴、提高生產效率、縮短交貨期、降低能源和資源消耗、降低成本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成本方面作用凸現,建設數字化制造、生產線、車間、工廠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3.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應以創新發展作為驅動力。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長期以來,實體經濟都是我國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數字技術在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中的應用,催生出全新的智能裝備產品和服務,加快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融合貫通,使上游與下游、生產與消費對接更高效,供求更平衡,資源配置更優化,能夠有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堅持以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支撐能力,開展前沿關鍵技術攻關,加快工業芯片、智能傳感器等融合支撐產業培育和發展壯大。發展新型智能產品,培育推廣平臺化設計、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模式。創新發展需要匯聚各方力量,應持續加強產學研用合作,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協同的創新體系,深化產融結合與產教合作,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有效貫通。
4.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應以高質量發展作為目標。順應數字經濟時代要求及市場個性化需求,以多維融合優化產業結構,增強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驅動力。一要利用數字技術推進實體經濟產業升級。加大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力度,統籌推進產業數字化發展,一方面要堅持以滿足市場需求導向,有序推進數字技術成果轉化,重視產業孵化、培育及壯大發展,形成數字經濟核心驅動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筑業、文化教育產業等實體經濟領域產業數字化轉型,催生數字經濟增長新動能。二要推進實體經濟數字化發展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實體經濟發展應穩步構建智能高效的融合基礎設施,提升基礎設施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水平。高效布局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提升支撐“智能+”發展的實體經濟賦能能力。推動農林牧漁業基礎設施和生產裝備智能化改造,推進機器視覺、機器學習等技術應用。加強實體經濟數字化生態建設,完善實體經濟數字化規則與標準。
5.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應以數字人才培養作為支撐。數字人才是推進實體經濟向數字經濟轉變的第一資源和核心要素。強化數字人才支撐,破解數字人才支撐瓶頸,須既著眼于解決燃眉之急,又著眼于為長遠發展護航。推進實體經濟數字人才培養工作,要厘清現階段實體經濟數發展需要數字人才的數量和要求,明晰瓶頸所在及缺口,循序漸進,對癥施藥。企業一要建立動態引進數字人才目錄,踐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思想,以知名企業、核心平臺、科研機構、政府機關等為引進數字人才為重點目標,建立全球引進數字人才體系,實現精準引進數字人才的目的。二要實施數字人才培養工程,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數字化企業等為重點培養數字人才平臺,以自主培養、聯合培養、委托培養相結合,開展多元化合作培養數字人才。對數字人才的使用應注意揚長避短,規范使用,使人盡其才。
三、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保障
我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的歷程證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只有融合發展才能讓數據釋放價值、爆發力量,只有融合發展才能實現以數字技術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其實,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也并不是高不可攀,融合發展是方向、是出路,實體經濟各行業、各企業都可以在充分利用數據的基礎上找到數字化轉型升級的路徑、拓展創新發展的空間。從本質上探究,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是政府、社會和企業共同的追求,需要各方各施所長、各盡所能,關鍵在政府引領,重點在全民參與,基礎在企業發展,最終目的在惠及人民。為進一步加快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應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1.優化升級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提高物聯網在工業制造、農業生產、公共服務、文化教育等領域的覆蓋水平,增強固移融合、寬窄結合的物聯接入能力。加快構建算力、算法、數據、應用資源協同的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穩步構建智能高效的融合基礎設施,提升基礎設施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水平。高效布局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提升支撐“智能+”發展的行業賦能能力。
2.充分發揮數據要素潛能作用。政府應鼓勵和支持市場主體依法合規開展數據采集,聚焦數據的標注、清洗、脫敏、脫密、聚合、分析等環節,提升數據資源處理能力,培育壯大數據服務產業。加快構建數據要素市場規則,培育市場主體、完善治理體系,促進數據要素市場流通。鼓勵市場主體探索數據資產定價機制,推動形成數據資產目錄,逐步完善數據定價體系。適應不同類型數據特點,以實際應用需求為導向,探索建立多樣化的數據開發利用機制。鼓勵市場力量挖掘商業數據價值,推動數據價值產品化、服務化,大力發展專業化、個性化數據服務,促進數據、技術、場景深度融合,滿足各領域數據需求。
3.健全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規范數字經濟發展,堅持發展和監管兩手抓。探索建立與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相適應的治理方式,制定更加靈活有效的政策措施,創新協同治理模式。加大政務信息化建設統籌力度,強化政府數字化治理和服務能力建設,有效發揮對規范市場、鼓勵創新、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支撐作用。建立完善政府、平臺、企業、行業組織和社會公眾多元參與、有效協同的數字經濟治理新格局,形成治理合力,鼓勵良性競爭,維護公平有效市場。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推動數字經濟治理,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執法,暢通多元主體訴求表達、權益保障渠道,及時化解矛盾糾紛,維護公眾利益和社會穩定。
4.建立健全數字安全保障體系。針對數據采集、存儲、傳輸、共享和應用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加強云平臺安全管理,加強網絡空間實體身份管理。完善數字安全事件應急預案,健全網絡安全風險預警、情報共享、研判處置和應急協調機制。建立關鍵數字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體系,提升對關鍵數字基礎設施網絡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增強網絡信息安全防護能力,落實網絡安全責任制,建立網絡信息安全防線,加強重要網絡基礎設施的安全防護。推動提升重要設施設備的安全可靠水平,增強重點行業數據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強化個人信息保護,規范身份信息、隱私信息、生物特征信息的采集、傳輸和使用,加強對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安全監管能力。
( 秦榮生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家會計學院院長)
( 來源:華新網 )
一、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發展趨勢
2021年12日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指出: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數字化創新引領發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顯增強,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取得顯著成效,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我國數字經濟競爭力和影響力穩步提升。
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較上年增加3.3萬億元,數字經濟在GDP中的比重提升至38.6%。我國數字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
在新發展階段,我國需要將數字經濟作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力量、新空間、新增長點。數字經濟是面向未來、面向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經濟形態的關鍵力量,我們需要以更廣的視野、更高的站位,塑造數字經濟的健康生態,牽引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為: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
實體經濟是指人通過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創造財富的經濟,是物質、精神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筑業、文化教育產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實體經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戰略支撐。發達的實體經濟是社會長治久安的可靠保證。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重點在制造業,難點也在制造業。全球制造業正處于轉換發展理念、調整失衡結構、重構競爭優勢的關鍵節點。制造業發展的趨勢是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產業數字化,集中發力高端制造領域,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軟件定義、數據驅動、平臺支撐、服務增值、智能主導的特征日趨明顯。
企業數字化轉型是建立在其信息系統轉換、升級基礎上, 進一步觸及其核心業務,對其業務活動、流程、業務模式、IT和員工能力的方方面面進行重新設計和調整,以新建一種為滿足客戶需求、開放、充分利用外部數據的數字化系統,是利用數字化技術及能力新建一個富有活力的數字化商業模式。數字化轉型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答慢了、答錯了,都等于落伍了。
我國“十四五”發展期間,數字化轉型將會是席卷各個領域、各個角落。2020年5月,國家發改委發布《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倡議;2020年9月,國務院國資委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通知》;2022年1月,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政府相關部門正積極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
二、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路徑
數字經濟發展應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數字技術向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各領域廣泛深入滲透,推進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融合創新。
1.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應以滿足需求作為出發點。在數字化時代,企業應從數據理解客戶痛點,提高獲取和利用數據的能力,通過數據人工智能的收集、分析和判斷,聯接和預測客戶的需求,快速滿足客戶需求。數據充分流動降低復雜經濟系統不確定性,圍繞數據進行的一系列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的優化和重組,不斷催生出新組織、新業態、新模式。強化數字化思維,提升員工數字技能和數據管理能力,全面系統推動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加工、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業務數字化轉型。大型企業應打造一體化的數字平臺,全面整合企業內部信息系統,強化全流程數據貫通,加快全價值鏈業務協同,形成數據驅動的智能決策能力,提升企業整體運行效率和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效率。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各領域的深度融合所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升以及生產模式的改變,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企業應充分發揮數據作用,發展工業互聯網、用好人工智能,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釋放大規模“數字紅利”。
2.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應以降低成本作為主要抓手。廣大消費者需要的產品可獲得性正在不斷提升,但不可忽視的是,在傳統生產經營模式和技術條件下,企業面臨的成本高、效率低、服務不均衡、商業不可持續等全球共性的難題依然無法得到很好的解決,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障礙。企業應利用數字技術實施由外向內的商業模式,對現行的生產經營過程和業務進行系統性、徹底的重新構建和優化,重新設計整體業務流程,包括精簡程序、壓縮控制、開發自動化流程,用數字技術提升生產經營和服務能力。企業應充分挖掘、分析、利用數據,穿透供產銷系統,減少中間環節,為客戶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和服務。企業應利用數字技術解決用工難用工貴、提高生產效率、縮短交貨期、降低能源和資源消耗、降低成本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成本方面作用凸現,建設數字化制造、生產線、車間、工廠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3.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應以創新發展作為驅動力。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長期以來,實體經濟都是我國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數字技術在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中的應用,催生出全新的智能裝備產品和服務,加快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融合貫通,使上游與下游、生產與消費對接更高效,供求更平衡,資源配置更優化,能夠有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堅持以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支撐能力,開展前沿關鍵技術攻關,加快工業芯片、智能傳感器等融合支撐產業培育和發展壯大。發展新型智能產品,培育推廣平臺化設計、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模式。創新發展需要匯聚各方力量,應持續加強產學研用合作,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協同的創新體系,深化產融結合與產教合作,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有效貫通。
4.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應以高質量發展作為目標。順應數字經濟時代要求及市場個性化需求,以多維融合優化產業結構,增強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驅動力。一要利用數字技術推進實體經濟產業升級。加大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力度,統籌推進產業數字化發展,一方面要堅持以滿足市場需求導向,有序推進數字技術成果轉化,重視產業孵化、培育及壯大發展,形成數字經濟核心驅動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筑業、文化教育產業等實體經濟領域產業數字化轉型,催生數字經濟增長新動能。二要推進實體經濟數字化發展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實體經濟發展應穩步構建智能高效的融合基礎設施,提升基礎設施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水平。高效布局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提升支撐“智能+”發展的實體經濟賦能能力。推動農林牧漁業基礎設施和生產裝備智能化改造,推進機器視覺、機器學習等技術應用。加強實體經濟數字化生態建設,完善實體經濟數字化規則與標準。
5.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應以數字人才培養作為支撐。數字人才是推進實體經濟向數字經濟轉變的第一資源和核心要素。強化數字人才支撐,破解數字人才支撐瓶頸,須既著眼于解決燃眉之急,又著眼于為長遠發展護航。推進實體經濟數字人才培養工作,要厘清現階段實體經濟數發展需要數字人才的數量和要求,明晰瓶頸所在及缺口,循序漸進,對癥施藥。企業一要建立動態引進數字人才目錄,踐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思想,以知名企業、核心平臺、科研機構、政府機關等為引進數字人才為重點目標,建立全球引進數字人才體系,實現精準引進數字人才的目的。二要實施數字人才培養工程,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數字化企業等為重點培養數字人才平臺,以自主培養、聯合培養、委托培養相結合,開展多元化合作培養數字人才。對數字人才的使用應注意揚長避短,規范使用,使人盡其才。
三、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保障
我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的歷程證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只有融合發展才能讓數據釋放價值、爆發力量,只有融合發展才能實現以數字技術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其實,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也并不是高不可攀,融合發展是方向、是出路,實體經濟各行業、各企業都可以在充分利用數據的基礎上找到數字化轉型升級的路徑、拓展創新發展的空間。從本質上探究,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是政府、社會和企業共同的追求,需要各方各施所長、各盡所能,關鍵在政府引領,重點在全民參與,基礎在企業發展,最終目的在惠及人民。為進一步加快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應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1.優化升級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提高物聯網在工業制造、農業生產、公共服務、文化教育等領域的覆蓋水平,增強固移融合、寬窄結合的物聯接入能力。加快構建算力、算法、數據、應用資源協同的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穩步構建智能高效的融合基礎設施,提升基礎設施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水平。高效布局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提升支撐“智能+”發展的行業賦能能力。
2.充分發揮數據要素潛能作用。政府應鼓勵和支持市場主體依法合規開展數據采集,聚焦數據的標注、清洗、脫敏、脫密、聚合、分析等環節,提升數據資源處理能力,培育壯大數據服務產業。加快構建數據要素市場規則,培育市場主體、完善治理體系,促進數據要素市場流通。鼓勵市場主體探索數據資產定價機制,推動形成數據資產目錄,逐步完善數據定價體系。適應不同類型數據特點,以實際應用需求為導向,探索建立多樣化的數據開發利用機制。鼓勵市場力量挖掘商業數據價值,推動數據價值產品化、服務化,大力發展專業化、個性化數據服務,促進數據、技術、場景深度融合,滿足各領域數據需求。
3.健全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規范數字經濟發展,堅持發展和監管兩手抓。探索建立與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相適應的治理方式,制定更加靈活有效的政策措施,創新協同治理模式。加大政務信息化建設統籌力度,強化政府數字化治理和服務能力建設,有效發揮對規范市場、鼓勵創新、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支撐作用。建立完善政府、平臺、企業、行業組織和社會公眾多元參與、有效協同的數字經濟治理新格局,形成治理合力,鼓勵良性競爭,維護公平有效市場。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推動數字經濟治理,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執法,暢通多元主體訴求表達、權益保障渠道,及時化解矛盾糾紛,維護公眾利益和社會穩定。
4.建立健全數字安全保障體系。針對數據采集、存儲、傳輸、共享和應用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加強云平臺安全管理,加強網絡空間實體身份管理。完善數字安全事件應急預案,健全網絡安全風險預警、情報共享、研判處置和應急協調機制。建立關鍵數字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體系,提升對關鍵數字基礎設施網絡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增強網絡信息安全防護能力,落實網絡安全責任制,建立網絡信息安全防線,加強重要網絡基礎設施的安全防護。推動提升重要設施設備的安全可靠水平,增強重點行業數據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強化個人信息保護,規范身份信息、隱私信息、生物特征信息的采集、傳輸和使用,加強對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安全監管能力。
( 秦榮生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家會計學院院長)
( 來源:華新網 )
地址:新余市仙來東大道479號城北商務廣場2號樓4F
電話:0790-6669535
Copyright ? 2022 新余市渝水區數字經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版權所有 贛ICP備2021004115號-1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254號
數字渝水